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信息公开>>规划计划

娄底市新农村建设2010年工作总结暨2011年工作要点 

    2010年,我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和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进一步突出扶持重点,加大扶持力度,拓宽扶持路子,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冷水江市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市,新化县水竹村、双峰县铁马山村获得省政府授牌。
一、2010年主要工作
   (一)、强化领导,进一步完善帮扶机制。
 2010年,为进一步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我市进一步加大了领导力度,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娄底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娄发[2010]7号),进一步明晰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保障措施。并且,市委常委会决定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市三个文明考核范围。为确保示范村建设尽快取得实效,市委常委研究决定,新农村示范村实行县市分级负责,市里集中力量,整合资金,重点扶持六个示范村(片)。我办跳出以往侧重老牌红旗村、矿产资源村的思维,从每个县市区各选择了一个交通便利、产业有基础、村级组织得力、能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的示范村进行扶持。3月23日,市委办印发《关于做好新农村建设市级领导办点示范村调整工作的通知》,确定了2010-2012年6个市级领导挂点示范村分别由市四大家一把手、市委2位副书记挂点,市委、市政府分管新农村建设的领导配合,每个点安排5-6个市直帮扶单位进行引导扶持。同时,明确了帮扶工作制度、工作措施和责任。5月至8月,林武书记、王信卿主任、张硕辅市长、杨云辉主席、田福德副书记、刘事青副书记、市委正厅级干部张定良、副市长刘益丈分别率领市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前往挂点的6个示范村村现场办公,帮助理清思路,明确重点,解决难题。张定良、刘益丈等领导还专门组织召开了示范村帮扶工作启动会议,对帮扶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同时多次率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6个示范村开展调研和指导。
 各县市区也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如涟源市于年初制定了《涟源市2010年度市直机关和乡镇办事处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涟源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创建村建设考核办法》,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建设重点,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方案。各县市也根据本地实际,实行兼顾全面,重点扶持的工作机制。如冷水江市选择了4个村重点打造,由市四大家“一把手”驻点,每个村安排9个市直部门组成帮扶工作队入村帮扶指导。双峰县从全县21个示范村中选取了生态环保、休闲农业、矿产资源、生态种养、劳务经济等类型的5个示范村,分别由县四大家一把手和县委副书记挂点指导。新化县挂点的县级领导到示范村办点指导80余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32次,全县安排62个县直单位,130余名干部进村,帮助挂点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整合帮扶力量。
 1、集中力量,推进产业建设。今年,我市牢牢抓住产业建设这一主线,迈出了产业兴村的新步伐。如新化县曹家镇水竹村通过能人返乡创业,实现以工促农,带动二、三产业发展。现已建起鑫盛手袋工艺有限公司、昌盛养殖公司、鳄鱼养殖场,第一期工程安置农村剩余劳力1500人,年产值近2亿元。全村实行土地流转,成立了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杨梅专业合作社、油茶林专业合作社,同时带动商业、运输、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全村人平纯收入近万元。市经济开发区以中阳村为核心,在巩固输变电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和蔬菜产业,中阳村白鹭山庄项目建设已累计投资4000万元,整体规划面积1000余亩,建成了集休闲、会务、游钓、农家乐于一体的大型绿色休闲农庄,同时全村土地全部流转,通过白鹭山庄和东菱科技,建设高标准的蔬菜基地600亩,葡萄等名优水果基地200亩。涟源市大力发展特种蔬菜种植业,七星街镇虎溪村联合周边檀山村等5个村自筹资金300多万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枫坪镇黄潭村新增芦笋种植面积50亩,新规划桂花种植面积300亩,宽家村在集中全力发展畜牧养殖小区。双峰县以印塘乡铁马山村为中心,大力发展香芋、辣椒、食用菌和马铃薯等蔬菜产业,近邻的几个村共建蔬菜基地2500亩,其中铁马山村依托衡阳市蔬菜研究所推广良种良法,蔬菜亩平纯收入达到5500元,蔬菜种植户户平纯收入达9912元。娄星区城郊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方兴未艾,全区上规模的休闲农(渔)庄和乡村酒店达到120余家,劳务收入成为农民重要收入来源。冷水江市眉山村继续做好养猪、种葡萄和开发矿泉水三篇文章,2010年又新上矿泉水瓶装线一条,新增葡萄种植面积120亩,金连村新成立油茶产业合作社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村一品”模式的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2、规范建房,整治村容村貌。为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从规范农村建房入手,从源头上整治农村环境。10月12日,娄底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规范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按照城乡统筹建设、区域协调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引导农民规范建房,加快农村由分散居住向适度集中居住转变,进一步美化农村环境,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市里以六个市级示范村为突破口,全面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四改”(改厨、改水、改厕、改栏)、“四洁”(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一整治”(整治空心房和废弃杂房)工作。冷水江市眉山村,是市委农村工作部牵头帮扶的示范村,申建春部长多次带队入村察看实情,帮助明确整治目标,落实整治措施。该村已由镇党委、政府牵头,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全面清理垃圾杂物、拆除废弃杂房旧屋、绿化房前屋后环境、硬化整修进户路坪,村容村貌有了根本性改观。双峰县以印塘乡铁马山村、永丰金田村和沙塘乡红荣村作为房屋亮化和空心房整治的试点,全面开展村级亮化工程。共拆除空心房200余栋,绿化村级主干道25公里,实施村民房屋亮化工程250处,还在荷叶良江和富托等村,对村民建房实行统一设计,集中打造晚清风貌一条街,现已初具规模。市经济开发区中阳村、新化县水竹村均全面完成了村庄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涟源市枫坪镇黄潭村绿化公路3.5公里,铁马山村和娄星区杉山镇坝塘村实施改厕工程,改厕率达90%以上。通过一年努力,全市有15个村实施乡村清洁工程,123个村实行了垃圾集中处置,初步改变了示范村“脏、乱、差”现象,村庄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3、整合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今年我市加大了项目整合与资金扶持力度,在市里下发的二个新农村建设文件中,都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在项目资金安排时,要重点向新农村示范村倾斜。市发改委、市国土、环保、交通及农口各单位在项目安排时,都重点支持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尤其是市级六个领导的示范点,市财政2010年还专项安排了200万元,重点用于6个示范点的产业建设。据统计,6个市级领导挂点示范村全年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500万元,完成项目建设38个。各县市区也加大了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如冷水江市2010年安排400万元专项用于示范村的村容整治。双峰县、新化县、开发区也分别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70万元和70万元。
   (三)、热心服务,进一步探索新的帮扶路子。
 1、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修编。在市规划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新化县水竹村、双峰县铁马山村、冷水江市眉山村、开发区中阳村、宋家村、上元村、新石村先后高标准完成了修编工作。在规划修编中,我办积极协调,7月23日,牵头召集国土资源、建设、水利、环保、旅游、娄底职院等部门召开了中阳村规划编制座谈会,进一步完善了中阳村的发展规划,帮助双峰县印塘乡铁马山村重新调整完善了产业发展规划。
 2、不断探索,完善新的帮扶模式。2010年,我们积极引导示范村走“引进来、走出去”的路子,引导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成功地探索出了“校村联合”、“所村联合”、“产销联合”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校村联合:2010年3月,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和娄底经济开发区中阳村签署了《新农村建设合作协议》,院村携手共绘新农村愿景。中阳村充分借助职院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紧密联系自身的产业特点和产业要求,在村级组织建设、输变电建设技术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与农业科技咨询、休闲农业服务人员培训、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方面与职院进行全方位合作,以此促进中阳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建设。目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派专家长期入村指导观光水果、蔬菜种植,全村观光水果种植面积150亩,蔬菜规划面积400亩。
  所村联合:为促进示范村产业结构调整,我们积极帮助引导示范村与科研院所对接,今年,双峰县铁马山村和经济开发区中阳村成功地与衡阳蔬菜研究所、省农科院、贵州马铃薯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进行了对接,引进了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蔬菜品种,科研院所为村里提供了全程技术服务。9月,我办邀请衡阳蔬菜研究所全国劳模、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旷碧峰所长来铁马山村和中阳村指导蔬菜和大棚生产,12月邀请省蔬菜研究所副所长郑明福到铁马山村讲授香芋和辣椒种植技术。
 产销联合:2010年,我们多方联系,帮助示范村与长沙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娄底市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及广西一些香芋加工厂进行了对接,达成供销合作。11月份,我办和双峰县农办派人帮助铁马山村到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进行考察联络,邀请批发商到铁马山村和青树坪等地实地考察,成功签订了1000亩香芋产销合同,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大大激发了农民的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
   (四)、由点及面,进一步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今年,根据徐省长来娄考察时的指示,我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子。经过多次调研与研讨,起草了《娄底市统筹城乡发展指导意见》。此《意见》在11月4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获得原则通过,《意见》确定了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具体的实施步骤,决定在冷水江市开展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并成立了娄底市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和冷水江市统筹城乡发展指导小组。各地积极学习外地镇村同治先进经验,探索以点带面,成片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如市经济开发区对大埠桥办事处中阳村、宋家村、上元村、新石村实行四村连片建设,修订四村整体建设规划,统一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以中阳村为核心辐射周边村发展蔬菜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冷水江市以超常的思维,超常的眼光,超常的政策,超常的手段,率先开展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他们制订了工作方案,出台了配套措施,并于2010年12月22日召开了市、乡、村三级干部大会,进行了全市总动员,掀起了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高潮。
    2010年我市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支柱产业带动作用不强,有待进一步培育壮大。二是村容村貌整治任务相当艰巨。三是新农村建设仍停留在试点层面,由点及面、辐射带动的进度还不快。四是部分县、市、区新农村建设的氛围不浓,措施不硬,工作有差距。
 二、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我市将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围绕“四化两型”建设,从更高层次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以统筹城乡发展的视野把握新农村建设,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审视和把握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要求;抢抓国家投资和发展重点进一步突出农业农村、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等重大机遇;用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谋划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规划引导、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村社区建设和协调指导等基础性工作,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健全投入机制,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完善新农村建设政策,努力开创我市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一)、示范村的工作目标:“五通”:即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四化”:即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三提高”:即农民收入有新提高、农民素质有新提高、农民自治管理水平有新提高。
   (二)四项重点工作:
 1、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根据各村资源禀赋、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实行分类指导,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依靠能人带动,龙头推动,加速土地流转,推进 “一村一品”,实现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销售。力争使示范村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全村经济总产值的70%以上,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支撑。
 2、打造整洁有序的农村新风貌。继续强化规划编制,协调国土、建设、规划、农业部门依照《关于规范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意见》严格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坚决扼制乱建滥建现象。继续抓好“三清四改一整治”,进一步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整洁有序的新农村风貌,增强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努力抓好示范村扶持工作。进一步加大领导办点和部门支持引导力度,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领导现场办公和涉农项目会商制度,加大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力度,重点支持示范村加快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同时,要加大社会融资力度。以项目为平台,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进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领域,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力争示范村产业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观,真正发挥示范带领作用。
 4、支持冷水江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坚持“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以“一目标”(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三举措”(规划市域全覆盖、城乡户籍全放开、农村土地大流转),“四片区”(立面美化片、社区新建片、休闲观光片、农业产业片)为核心,积极在冷水江市推进农村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制度改革,突破城乡发展的政策壁垒,激活农村生产力发展要素,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到2015年,冷水江市各项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城镇化率达80%,农业规模化经营达50%,农村工业集中度达8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将冷水江市建设成为机制体制活、产业融合高、城乡协调好的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典范。
 (三)、强化五项措施。
 1、进一步强化规划编制。2011年,国土、建设、规划、农业部门要继续严格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坚决扼制乱建滥建。
    2、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加强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3、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通过领导现场办公和涉农项目会商制度,加大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力度,重点支持示范村加快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4、进一步强化典型推介。精心培育、认真总结、及时推广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典型、好模式。通过以点连片,以片带面,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5、进一步强化考核验收。建立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考评机制,并将其纳入对市直部门和县市区三个文明目标管理考核范畴。